當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展開,碳市場、碳交易等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在上周舉行的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劉友賓透露,各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已通過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基本完成配額預分配工作,生態環境部已組織有關單位完成上線交易模擬測試和真實資金測試,正在組織開展上線交易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擬于今年6月底前啟動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
然而,必須承認的是,我國減碳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由于我國碳排放仍在增長,且能源轉型對于減碳貢獻有限,更加大了碳減排的難度。不過,目前石化行業內的領先企業正在積極落實降碳行動。
減碳任務十分艱巨 當前,碳減排或者說“30·60”目標的實現已經具有相當的緊迫性。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日前發布的《2021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十大趨勢》報告指出,目前,包括英國、歐盟、中國、日本等在內的130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而我國能源需求持續慢增長,實現碳中和任務艱巨。
報告指出,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市場,2019年溫室氣體排放量14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26.7%。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進步發展和居民消費水平持續提升,短時間內,能源消費總量仍將繼續增長。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能源消費年均增長將在2%左右,年均增量約1億噸標煤。相比之下,歐美國家已經實現碳達峰,從碳達峰到實現碳中和預計有50~70年時間,而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需求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仍將不斷增長,要在10年時間內實現碳達峰,面臨著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雙重挑戰。
BP中國總裁楊士旭表示,根據BP預測,為了實現“30·60”目標,未來30年,中國全國能源使用的凈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下降85%,能源強度需要下降約70%,碳強度需要下降95%,中國能源消費結構將逐步轉向更低碳、更清潔,這些目標都將在“十四五”規劃中得以實施。
據統計,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來源主要追溯到電力行業(40%),工業能源(38%)、建筑行業(10%)和交通運輸業(10%),全國碳排放交易權市場已經全面啟動,并將擴大到更多行業。因此,作為碳排放大戶,工業企業尤其是生產型企業加速碳達峰、碳中和不僅是經濟責任,也是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
轉型升級是大方向 專家認為,要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一方面要調整能源結構,通過生產過程的電氣化、智能化,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要采用更為清潔、綠色、低碳的技術,對現有技術實現更新替代,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規劃真正減少碳排放。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所長王仲穎說:“在目前的減碳背景下,能源領域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轉變,過去是能源供給總量不足,現在是能源的供給質量也就是高碳的能源結構是主要矛盾。加上歐盟已經開始征收碳稅,高碳結構也會給產品出口帶來不利影響。而通往綠色低碳的發展路徑意味著產業電氣化、行業智能化、電力綠色化。”
石油企業轉型升級,進軍新能源,是大勢所趨。但在可預見的未來,新能源完全替代還不太可能,石油行業的生命周期還將延續,這更加大了石油行業的減碳壓力。中國石油大學油氣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陳守海認為,主力部隊還是要把石油的陣地堅守住,一方面要發展新能源、推動轉型;另一方面仍要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保障能源安全。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海生認為,歐美在人均GDP至少2萬美元時實現碳達峰,且早已大力投入清潔技術,形成對傳統技術的替代,中國在這方面明顯落后于歐美。各國的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不盡相同,不宜采取同樣的碳中和路徑。清潔能源的基礎建設不僅需要大量投資,還需要時間,在清潔能源聯網并穩定運行之前,我們仍需要依賴化石能源,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是必然路徑。
石化企業明確減排路線 一些領先的石化企業已經開始行動,通過制定滿足甚至高于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成立聚焦碳達峰、碳管理、碳中和路徑等相關研究的工作團隊,增加對清潔能源開發、低碳技術、綠色工藝等方面的創新投入,積極落實降碳行動。
巴斯夫全球副總裁鄭大慶告訴記者:“巴斯夫設定更宏偉的目標,即2050年實現全球二氧化碳凈零排放。在過去的20年當中,巴斯夫通過優化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已經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一半,同時產能翻了一番。我們還成立了碳管理研發項目,專注于基礎化學品生產過程的碳減排,并計劃在今年年底之前,提供全部在售約4.5萬多種產品的碳足跡。”巴斯夫正在開發以甲烷為原料的零碳制氫技術;還與SABIC、林德合作,打造世界上第一臺電加熱中式裝置,有望達到90%的減排比例。
BP也提出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2030年,BP運營排放將比2019年減少30%~35%,上游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減少30%~40%,比2019年降低至少15%,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該公司近日宣布其與滴滴的合資成立的碧辟小桔新能源(深圳)有限責任公司已實現充電業務的碳中和,這也是中國首個覆蓋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的充電產品。
“三桶油”也明確了減排路線。4月17日,在央視《對話》欄目中,中國石化集團董事長張玉卓表示,氫能是未來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中石化將把氫能作為公司新能源業務的主要發展方向,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據了解,“十四五”期間,中國石化規劃建設百萬噸綠氫示范項目,目前綠氫項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進。同時,除了已經運行的10座加氫站,還將建成1000座加氫站,對氫能全產業鏈進行系統布局,讓加氫像加油一樣方便。
年初,中國海油也宣布正式啟動碳中和規劃,將全面推動公司綠色低碳轉型。“十四五”時期,中國海油將以提升天然氣資源供給能力和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發展為重點,依托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實現清潔低碳能源占比提升至60%以上;加快推動海上風電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加強碳排放源頭管控,全面強化節能管理和技術改造,逐步實現常規天然氣“零燃除”。
中國石油董事長戴厚良在公開場合明確表示,中石油把綠色低碳納入了五大發展戰略之一,希望到“十四五”末,化石能源和低碳、零碳能源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到2050年左右基本達到近零排放的目標。中石油已經與國家電投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新能源發展、提高企業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加強合作;并組建油氣和新能源業務板塊,成為四大業務板塊之首。(來源:中化新網)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