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石網訊:
9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內蒙古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在呼和浩特召開。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艾麗華作新聞發布,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局長李理,內蒙古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龐禹東就相關問題答記者問。
艾麗華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內蒙古工業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突出表現是發展快、規模大、競爭強。內蒙古工業增加值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不到1億元,到1960年突破十億、1991年突破百億、2004年突破千億,到2018年達到548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21.1%。工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總體呈現穩步上升態勢,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1%上升到2018年的31.7%。2018年,全區工業稅收占全部稅收的的比重達到58.2%。今年1-7月份,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
艾麗華說,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內蒙古原煤增長450倍、發電量增長5438倍、粗鋼增長68倍、鋼材增長1284倍、水泥增長950倍、化肥增長875倍,智能電視、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組件、化學藥品、生物制劑等產品從無到有、蓬勃發展。
艾麗華表示,內蒙古的乳肉絨糧糖、煤電氣、稀土石墨、光伏材料等產業在國家經濟版圖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屬加工基地和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基地。2018年,原煤、稀土化合物、甲醇、電石、鐵合金、聚氯乙烯、單晶硅在全國市場的占有率分別達到26.1%、56.7%、20.4%、36.6%、23.1%、20.6%、31.9%。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局長李理介紹說,以“十三五”為例,內蒙古共向華北、東北、華東等地區輸出煤炭15億噸,占全國跨省調煤量的28%;輸出電力4700億千瓦時,占全國跨省送電量的14%。目前,內蒙古能源行業多項指標居全國前列,能源裝備水平世界領先,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在煤炭方面,全區累計查明煤炭資源量9120億噸,截至2018年底,全區共有煤礦532處,產能13.3億噸/年,2018年產量9.75億噸,居全國首位;在電力方面,截止2018年底,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裝機容量達到1.23億千瓦,發電量5003億千瓦時,均居全國第三;在油氣方面,除常規油氣外,加快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液化、煤制氣產業。已建成煤制油產能124萬噸、煤制氣產能17.3億立方米,分別占全國的15.5%和33.9%,均居全國前列。
內蒙古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龐禹東介紹,伴隨工業化進程,內蒙古信息產業從無到有,不斷加快發展,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寬
帶內蒙古”戰略,重點提升寬帶骨干網絡承載能力,普及高帶寬、低時延、高可靠網絡進入社會的各個領域。2018年,全區互聯網用戶總普及率達99%。呼和浩特建成亞太地區最大的數據中心基地,承載能力111萬臺服務器,總量居全國第一。呼和浩特市和鄂爾多斯市成為“寬帶中國”示范城市。
二是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開展萬戶企業登云三年行動,2018年底全區登云企業達7735戶。稀土、煤炭、聚氯乙烯、葵花籽、畜產品等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平臺建成并發揮作用。牛羊肉全產業鏈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成為我國首個基于物聯網的畜肉產品追溯地方標準。
三是加快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深入企業進行貫標方向診斷,提供個性化指導和服務。2018年,全區兩化融合貫標企業2847戶,全國排名第11位。對標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指數48,全國排名第16位。
四是積極開展智能制造示范試點。支持智能企業、智能工廠、智能車間示范項目建設,推動中蒙藥、農畜產品加工、煤化工、電解鋁、鐵合金等優勢特色產業轉型升級,伊利、蒙牛等4家企業入選國家智能制造示范試點。白云鄂博礦用車無人駕駛測試成功。
五是努力培育電子信息產業。初步形成以彩電等消費電子產品、新型平板顯示器件等電子基礎原材料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體系。2018年,全區電子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239.9億元,同比增長30%;軟件服務業實現收入11.7億元。(來源:內蒙古日報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