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經濟運行 “十一五”回顧
“十一五”時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國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在中央“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一攬子計劃和各項政策措施的持續作用下,我國經濟成功地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影響,工業經濟較快扭轉了增速大幅下滑勢頭,呈現出回升向好的運行態勢,工業結構繼續優化升級,新型工業化初現成效。
一、工業持續向好發展,基本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
“十一五”期間,工業經濟發展總體向好: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勢頭開始放緩;企業經營狀況繼續好轉;內需拉動作用增強、外貿出口加快恢復;工業投資結構有所改善、中央財政技術改造專項進展順利;結構調整取得進展、節能減排扎實推進。
——工業經濟總量持續增長
工業發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工業總量創歷史新高,諸多領域的工業生產總量和規模成為世界最大。鋼、煤、水泥、化肥等主要的工業品產量都居世界首位。2009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3.4625萬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51.93%(按可比價計算),平均每年增長11.04%,比“十五”時期平均每年10.9%的增速高0.14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0.14%。
——基本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
“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GDP能耗逐年降低,2006年下降1.79%,2007年下降4.04%,2008年下降4.59%,2009年降低2.2%,全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全國二氧化硫、COD排放總量不斷降低 。
[表格1] “十一五”工業領域主要約束性指標完成情況
指標 |
5年(2006~2010)規劃目標 |
5年(2006~2010)進展情況 | ||||||||||
2005年 |
2010年 |
年均增長(%) |
屬性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年均增長(%) |
進展評價 | ||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 |
[-20] |
約束性 |
1.79 |
4.04 |
4.59 |
2.2 |
||||||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30] |
約束性 |
8.9 |
9.5 |
7.9 |
8.3 |
提前完成 | |||||
主要污染物 排放 總量 (萬噸) |
COD |
1414 |
1273 |
[-10] |
約束性 |
1428.2 |
1381.8 |
1320.7 |
1277.4 |
|||
二氧化硫 |
2549 |
2294 |
[-10] |
約束性 |
2588.8 |
2468.1 |
2321.2 |
2214.4 |
提前完成 |
注:[]中的是5年累計數
數據來源:統計年鑒、統計公報、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相關報告
二、結構調整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初現成效
“十一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實行了“一攬子”計劃,使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工業實現了“V”字形的反彈。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總體實施效果良好,初步實現“保增長”與“調結構”的有機統一。新型工業化初顯成效,產品結構得到優化、產業不斷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效果顯著,整體技術水平和綜合競爭力得到提升。
——工業結構不斷優化
“十一五”期間,我國的重工化趨勢仍然明顯 ,重工業增加值的增速仍高于輕工業增加值的增速。2009全年全部工業增加134625億元,比上年增長8.3%。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9.7%,重工業增長11.5%。
通過嚴格投資管理、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推進產業轉移等措施,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得到遏制;通過對鋼鐵、有色、建材、汽車、船舶等行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工業結構不斷優化,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用水量持續降低,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不斷提升。
——能源、技改投資加大
能源工業投資逐年上升,工業基礎設施投資放緩,技術改造投資力度加大。中央財政用200億元貼息拉動了4441個項目,總投資為6326億元,拉動倍數為28倍。
——非國有企業產值占比上升
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0%,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6.9%;集體企業增長10.2%,股份制企業增長13.3%,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6.2%;私營企業增長18.7%。國有企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不斷下降,中小企業、私營企業力量逐漸顯現。
——工業增長主要靠內需拉動
工業增長主要靠內需拉動,出口形勢初步轉好。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比上年增長9.4%;其中出口交貨值同比下10.1%,降幅比前三季度縮小4.6個百分點。出口交貨值占全部銷售產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6.7%下降到13.7%。
——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大力發展
“十一五”期間,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產業得到大力發展,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結合起來,通過傳統產業的提升優化為發展新興產業奠定基礎。
——傳統產業向中西部轉移
家電、皮革、陶瓷和發酵等傳統產業已開始由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轉移,安徽、湖北、重慶、四川等省市都在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三、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高,高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十一五”期間,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心環節,工業投資持續增長,技改專項拉動效果顯著,國務院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逐步建立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
——科技投入力度加大
2009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5433億元,比2005年的2449.97億元翻了一倍以上,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62%,其中基礎研究經費272億元。全年國家安排了639項科技支撐計劃課題,1328項“863”計劃課題。累計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27個,國家工程實驗室85個。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636家。
——技術改造投資拉動效果顯著
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技術改造專項資金200億元,主要采取貼息方式支持企業加強技術改造,下達投資項目計劃4441項,總投資6326億元,有力拉動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提升裝備自主化水平。經過不懈努力,形成了中央引導、地方協同、企業跟進、社會關注的支持技術改造良好氛圍。落實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年度計劃安排,加快“核高基”、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高檔數控機床、大型飛機等7個重大專項實施進度。
——產、學、研、用相結合
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國一直提倡產、學、研、用相結合。我國工業門類齊全,500多種產品中有一半產品的產量是世界第一,而且有很多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和專利技術。
——激勵創新的體制逐步建立
我國激勵創新的體制和機制已逐步建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正在加大,在科技投入、稅收激勵、金融支持、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都有具體的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國家在稅收、財政和投資等方面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正在形成。
四、中小企業不斷壯大,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力量
“十一五”期間,我國中小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繁榮經濟、增加就業、推動創新、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
——中小企業對GDP的貢獻達60%左右
截至2009年9月底 ,中小企業達1023.1萬戶,超過企業總戶數的99%。目前,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繳稅額為國家稅收總額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鎮就業崗位。
——從六個方面加大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
國務院重點在完善政策法律體系、加強和改善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發展多層次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扶持、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支持公共服務平臺和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市場這六個方面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
五、兩化融合穩步推進,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提升
“十一五”期間,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提高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在區域層面 、行業層面、企業層面、大力推進兩化融合。
——八大試驗區兩化融合工作有序開展
以試驗區形式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200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相繼給上海、重慶、廣州、南京、青島、珠江三角洲地區(簡稱“珠三角地區”)、呼包鄂烏地區(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烏海)、唐山暨曹妃甸八個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授牌。各試驗區普遍出臺了指導意見或實施方案,兩化融合工作有序開展。其中,上海市建立兩化融合研究中心,開展了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及發展指數研究;重慶市兩化融合推進特點是把兩化融合工作與落實國家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相結合;廣州市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制造、服務、創造齊頭并進。
——按細分行業開展行業推進工作
工信部將按照細分行業來開展行業推進工作 。根據每個行業的信息化需求、發展和路徑流程按照精準化的方式來深化兩化融合工作,按照細分行業推進每個行業的信息化提升工作。
推動跨行業跨部門的業務協同和資源整合是深化兩化融合的重要舉措。以棉紡織行業為例,提高計算機輔助配棉效果的關鍵在于棉品級檢測數據的準確性。
——兩化融合幫助企業化解金融危機
圍繞研發設計、過程控制、企業管理、物流市場、人力資源開發、新興產業和技術改造等七個環節,支持一批試點示范企業和項目,帶動企業信息化上水平,深化基于互聯網平臺的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
兩化融合成為眾多企業化解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功因素 。很多企業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表現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這些企業堅持把信息化放在企業發展的戰略位置,不斷深化信息技術應用,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六、東中西部良性互動,區域發展格局更趨合理
“十一五”期間,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要求,東中西部良性互動,按照各自功能定位發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漸縮小,區域發展更趨協調。
“十一五” 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發展。
——西部大打交通牌
“十一五” 西部地區大打“交通牌”。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線,實行重點開發,建設出境、跨區鐵路和西煤東運新通道,建成“五縱七橫”西部路段和8條省際公路,建設電源基地和西電東送工程。
——東北重在產業升級
“十一五” 東北地區重在產業升級,新陳代謝。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加快,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不斷發展。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加強鐵路通道和跨省區公路運輸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與毗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
——中部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
“十一五” 中部地區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產業發展優勢中崛起。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建設,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強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發展高技術產業。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強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
——東部優化升級經濟結構
“十一五”期間,東部地區率先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發展起來,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積極承接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提高外向型經濟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
七、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污染防治穩步推進
“十一五”期間,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把節能減排作為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兩型”社會的突破口,認識不斷深化,指標不斷硬化,措施不斷強化,節能減排取得重大進展。
——工業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保持下降趨勢。“十一五”二氧化硫減排任務提前一年完成,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有望按期實現。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得到穩步發展。2009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5%左右,超過“十一五”60%的預期性指標。
“十一五”前四年,我國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已累計下降24%左右,這也為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整個“十一五”節能工作中,工業節能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據有關機構測算,“十一五”前半期,工業節能貢獻率在80%以上。
——三大措施、七個方面推進節能減排工作
國家重點在三大措施、七個方面推進節能減排工作。重點從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三大措施穩步發揮效益。扎實推進七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堅決完成淘汰落后產能各項任務;二是嚴格控制“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三是大力開展能效對標達標;四是認真開展能耗限額標準執行情況專項督查;五是積極開展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六是盡快建立工業節能減排監測預警體系;七是廣泛發動群眾,打一場工業節能減排的全民攻堅戰。
此外,實施和深化推動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貿易和綠色稅收等一系列環境經濟政策,進一步豐富了國家宏觀調控手段,減輕了經濟增長的環境代價。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