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山西電石產量占全國25%以上,是我國電石生產第一大省。經過幾年的淘汰落后電石產能,眾多小規模不符合政策的電石生產企業被強制關停,“十一五”至今,山西已全部關閉和淘汰了6300千伏安以下電石爐及開放式電石爐、排放不達標的電石爐,共淘汰落后電石產能173.92萬噸。85%的電石企業被淘汰掉。電石產量在全國的排位也從第一滑到了10名以外。據李三文介紹,今年年底前,山西還將完成淘汰單臺爐變壓器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的電石爐20臺,涉及企業15家,電石產量31.1萬噸。
李三文告訴記者,許多電石下游企業向協會反映:電石行業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但同時又是我國的基礎原料行業,需要加強整頓,卻又不可缺少。目前,太原化工集團、山西三維集團、榆社化工集團、山西合成橡膠集團等下游企業所需電石全部由內蒙古、陜西等地調入。“淘汰電石落后產能必須注意區域平衡的問題,不能把一個地區的電石企業都砍光了。”不少下游企業主直言。
其實,我國《電石準入條件(2007修訂版)》中已經提到,鼓勵新建電石生產裝置與大型工業企業配套建設,以便提高資源、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多年來電石行業發展一直遵循的方向是:推動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形成大型的電石及配套產品生產基地。同時,提升電石爐尾氣回收和綜合利用的產業規模。
近幾年,西部資源豐富地區新建的大型聚氯乙烯(PVC)企業,均配套電石生產,行業出現一批發展循環經濟的典型。如新疆天業、新疆中泰、聊城信發、寧夏英力特、西部氯堿、陜西北元,內蒙古君正、億利、吉蘭泰。全國也有許多企業通過建設循環經濟項目,延長產業鏈,實現電石爐尾氣、煤泥、灰塵及電石渣的資源化利用,為山西電石行業樹立了榜樣。如內蒙古白雁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過去一直單一發展電石,一度成為全國產量最大的電石企業。但單一的電石產品結構,使企業同樣在歷次國家淘汰調整中吃了不少苦頭,幾臺較小的電石爐均被淘汰拆除了,讓他們心疼不已。他們意識到,光靠擴大電石生產規模,企業是難以做大做強的,必須向高端產業領域發展。經過一番調研,選擇了發展聚乙烯醇系列精細化工產品。
而與這些企業大相徑庭的是山西電石行業遲遲未做出有效調整,所以國家一出臺調整政策便陷入困境。還有一部分企業走上了“勝利大逃亡”的路,一段時期移師內蒙古、陜西、甘肅等省區建高爐煉電石風起云涌,高峰期,西部地區聚集著山西50多家電石企業,有100多億元的資金砸向電石,卻沒有一家建設聚氯乙烯等下游企業。這也使山西電石行業耽誤了調整的時間和發展的空間。目前,從規模來看,山西電石企業年平均電石產能只有2萬噸,產量超過10萬噸的企業僅1家,5萬噸以下的小型企業占了一半以上;從技術裝備看,具有工藝技術較為先進、能夠有效控制排放、資源綜合利用比較充分的大型全密閉式礦熱爐只有2臺,其余大都是l萬~5萬噸的內燃式礦熱爐,還有少數小于1萬噸的敞開式電石爐在運行生產。
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山西電石行業正在謀定而后動。在最近召開的一次全省電石行業會議上,整個行業呈現出一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決心。據會議預測,到“十二五”末,山西電石需求量將達到400萬噸,電石產業在山西仍有較大發展空間。隨著國家日趨嚴格的產業政策,節能減排和環保政策的實施,大量電石落后產能的逐步退出市場,已經為發展新型電石爐騰出了容量與空間,將為山西電石行業營造更為有利的發展環境。目前正在建設的山西陽煤集團100萬噸(一期40萬噸)電石項目和山西磊鑫50萬噸/年密閉式電石爐項目是山西電石產業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實現科學戰略布局的重大調整項目。山西國際能源集團在太原建設全球首個發電廠聯產電石項目也將探索一條集約化、規模化、循環化、一體化的發展道路。這些項目建成后,可滿足山西地區的聚氯乙烯和聚乙烯醇、1,4-丁二醇、氯丁橡膠等產品對電石的需求,將會加快優化山西電石工業布局。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