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電石企業生存憂患 當前壓力與日俱增
起步于20世紀40年代末期的電石工業,產能已從最初的年產量3000噸激增至2009年歲末的2200萬噸,這意味每生產一噸電石至少需要消耗3500-3800度電能的電石工業,儼然已成為絕對意義上的耗能大戶。
2010年,針對電石行業的政策調控更是驟然升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的通知》明確指出,未來3年將進一步淘汰電石落后產能150萬噸,其中2010年完成淘汰計劃46萬噸,電石行業在2010年底前要淘汰6300千伏安以下的礦熱爐。
可是,電石產能之所以60多年激增數千倍,根源在于它的下游產業對電石有著驚人的需求量,國家通過提高電價以及明確限定6300千伏安以下礦熱爐必須淘汰的指令,在市場需求依然狂熱的當下,政策與市場、企業與政府、需求與利益之間,又將呈現什么樣的博弈之局?
技術升級規避“被淘汰”
“國務院《通知》,在我們看來,沒有什么殺傷力,它只是明確限制了6300千伏安以下礦熱爐的生產,使得這一部分產量較小、耗能過大的小礦爐遭遇到了生死之劫。”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旗的一家電石生產企業負責人坦言,政策限制性的淘汰落后產能辦法,只能使得電石行業未來出現強者恒強的局面,卻無法化解電石產量連年暴增的窘境。
“國務院《通知》具體落實到省市區一級地方的時候,相應的指標的確也被細化分解,如內蒙古將總淘汰量約16萬噸的指標已經下達到了各盟(市、旗)。問題是,就拿我們企業來講,假設需要對一臺6300千伏安以下的礦熱爐進行關閉,那么,在關閉之前,我們只需投入幾千萬元資金進行技術改造,讓6300千伏安變得更高,就完全可以做到不被政策性淘汰,同時通過技術改造,這臺礦熱爐的耗能水平會下降,但生產能力又將大幅放大。總體看,電石的產出能力至少是原來的1.5倍。”來自內蒙古烏海市的另一家電石廠老板直言:“只要舍得花錢,根本不會淘汰。”
5月12日由國家發改委、電監會、能源局三部委下發了《關于清理對高耗能企業優惠電價等問題的通知》,這被認為是電石業內最嚴厲的淘汰手段。
電價這一環節相當致命,當用電成本每度提高0.1元以上,電石企業的生產成本每噸就會激增300-500元左右,這一成本因素直接打壓了電石企業的生產激情。更要命的在于工信部下發的《通知》,直接對電石資源最大需求方——電石法PVC(主要以電石為原料生產PVC)廠家的產能沖動形成明顯抑制,這意味來自下游的需求未來或減少,進而對電石產能擴張形成直接的抑制作用。
“如果沒有過硬的政府關系,也沒有一定規模的自備電廠,那么,許多中小型電石企業這回確實死定了。”山東信發集團有關部門負責人直言提高電價作為必殺技,對電石成本的抬高作用明顯。
調控遭遇抱團抵御
一位電石法PVC企業負責人私下表示如何實現抱團取暖是大家最大的共同訴求,比如一些中小型電石廠之間是否可以共同發起成立股份制合作公司,或以集團的方式在某個區域內形成產業壟斷等等。
抱團的另外一個好處在于:電石企業之間可以捆綁起來與地方政府展開政策博弈。“現在地方政府淘汰個別企業的理由是,電石爐產能太低,或者總體規模太小,未來一旦形成聯合體,這一問題不攻自破。”上述企業負責人笑稱。
但從淘汰效果看,一些中小型電石廠迫于成本壓力,已經陷入低負荷運轉甚至停產狀態。此類現象主要集中在山東和內蒙古等地區,山東最明顯。無論電石廠,還是電石法PVC廠,都在調控風暴中出現了降幅超過20%以上的減產。
不過,許多市場人士判斷,眼下的電石需求減弱,只是因為電石法pvc開工率降低而導致的偽命題。
摘錄:中國財經網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