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榆林 發展循環經濟 推動轉型升級
在位于毛烏素沙漠邊緣的陜西省榆林市靖邊能源化工循環綜合利用產業園區內,記者看到車輛穿梭,吊塔橫空,一片忙碌中透著井然有序。這個最終投資和產值均逾千億元的油、氣、煤、鹽資源循環綜合利用項目,將以煤炭、油田氣、渣油等為原料,建立起集約化布局、以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一體化為突出特征的產業集群,實現資源的深度轉換和清潔生產。
陜西榆林市煤、氣、油、鹽組合配置的資源結構世界罕見。得益于能源化工產業,榆林市經濟連年快速發展。但國際金融危機對這一當地主導產業的嚴重沖擊,使榆林市委、市政府深刻認識到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緊迫性。數據顯示,榆林全市工業總產值中98.6%來自于以能源化工為主體的重工業,而采掘業則占到工業總產值的70%。榆林市委書記李金柱表示,長期的資源依賴型發展方式必然帶來環境破壞和資源枯竭,同時也導致榆林產業結構的嚴重失衡。為此,加快轉變能源化工產業的發展方式,大力推進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循環經濟戰略,就成為榆林這個資源型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
以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為核心,延伸和提升資源價值鏈,是榆林市推進循環經濟的重要著力點。作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城市,榆林市以集約化、集聚化和專業化新型工業園區為平臺,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和廢物資源化”的原則,啟動兩區六園循環經濟建設格局,圍繞資源的深度轉化利用,初步形成原煤—發電—粉煤灰—建材工業、原煤—蘭炭—焦油—化工—煤氣和焦粉回收利用、原煤—甲醇—下游產品—建材—食用級二氧化碳、鹽—燒堿—聚氯乙烯等多個循環經濟鏈條;同時,正在構建原煤—甲醇—醋酸—醋酸纖維素、原煤—甲醇—二甲醚—聚烯烴等深度循環經濟鏈條。
而承載這些循環經濟價值鏈的,則是布局在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榆神、榆橫、府谷、靖邊、吳堡等20多個生態型循環經濟園區的煤矸石、粉煤灰、低溫余熱、有機廢棄物及輪胎綜合利用等80多個重點循環經濟項目。被業界譽為“榆林版”煤制油成功典范的神木天元化工國內最大規模煤焦油輕質化項目,采用自主研發的專利技術,利用直立爐煤干餾工藝生產蘭炭、煤焦油,同時產出荒煤氣用于制氫,再將自產煤焦油和陜西境內中溫煤焦油作為原料,生產出輕質化燃料油。其投資僅為傳統工藝項目的20%,而能耗和用水量則下降75%。
榆林市副市長艾寶權告訴記者,“企業觀念的升級是榆林經濟轉型最為可貴的動力。”府谷縣恒源煤焦電化公司近年來堅持自主創新推動產品結構升級的發展戰略,投資6000多萬元,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知名科研機構合作,攻克了用侏羅紀煤生產優質冶金型焦的世界技術難關。企業實施的年產30萬噸冶金型焦及其配套發電、水泥、甲醇、焦油深加工產業鏈的循環經濟項目,完全實現“三廢”零排放,其中年處理44萬噸廢水可新增效益200萬元,廢棄多聯供應發電年可節約原煤8萬噸,廢氣和煤氣的凈化通過多聯供到達煤焦油深加工和甲醇車間,廢渣和回收的粉煤灰通過凝石水泥車間又變成了高質量水泥,經過這樣一個完整循環,最終實現蘭炭、冶金型焦等9種延伸循環產品,使上游廢料轉變為下游原料,每年節約能源原煤18萬噸以上,降低電耗逾4000萬千瓦時,減排廢水44萬立方米,全部生產環節做到“吃干榨凈”。
隨著循環經濟綜合效益的日益顯現,榆林能源化工企業紛紛主動加大投入,積極開展集成創新,實施循環經濟項目。榆林煉油廠、北元化工、神東電力等6家企業成為全省循環經濟試點單位。據介紹,2009年,榆林市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分別下降2.2%和4.28%,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至2.058噸標煤。與此同時,全市循環經濟項目投資規模和項目數增幅均突破30%。
來源:經濟日報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