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推行新型干法水泥余熱發電成效顯著
浙江省是較早開展推廣新型干法水泥低溫余熱發電新工藝、新技術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72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純低溫余熱發電項目已全部建成投產,總裝機容量35萬千瓦時,能滿足水泥生產廠約三分之一的用電量;每年可節約91萬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220萬噸,減排二氧化硫2.55萬噸,水泥窯尾溫度350℃左右的熱廢氣,經過余熱發電后溫度顯著下降,可使溫室氣體排放大大減少,對改善大氣環境作用巨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明顯。他們的主要做法:
一是政府積極倡導。2005年,省經信委就開始對新型干法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改造項目給予優先立項、優先扶持,并明確提出“十一五”期內全部完成改造的目標任務。對采用煤補燃的余熱發電項目堅決不予立項。即使有的企業已經訂購補燃發電設備,也不予立項。據統計,“十一五”期間,中央和省級節能財政專項共支持了69條新型干法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項目,其中,中央財政補助5937萬元,省級財政水泥補助2122萬元。這一扶一堵,有力推進了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的廣泛應用,近5年全省沒有建設一條補燃項目。
二是大力推動示范。為切實推進純低溫余熱發電新技術、新工藝的實施,省經信委在“十一五”初期,專門在蘭溪召開新型干法水泥純低溫余熱發電現場交流會。通過技術研討、試點示范企業經驗介紹、現場考察等形式,引導水泥企業最大限度地利用新型干法線窯頭、窯尾廢氣進行發電,同時,通過交流會也加快了國產技術和裝備的推廣力度,鼓勵企業積極創造條件實踐,不斷創新提高,以實現其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水泥工業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方向發展。
三是發揮市場機制。近年來,利用水泥價格疲軟,而煤炭、電力價格高企,企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的時機,雙管齊下,一方面支持純低溫余熱發電企業并網營運,優先收購余熱電;另一方面,對水泥等高耗能企業加價收取電費,形成倒逼機制。據調查,水泥生產企業余熱發電所產生節電效益,折合噸水泥約20元左右,實際上成為利潤的主要來源。由此引導了更多水泥企業上馬建設純低溫余熱發電項目。
四是企業主動參與。堅持企業主導投資純低溫余熱發電項目,形成政府鼓勵、企業自主的投融資體制。在政府倡導和市場引導下,企業真切地看到余熱發電改造項目所產生的巨大經濟和環境效益,進一步激發出再投資改造的熱情,一些水泥生產集團連續幾年進行余熱發電改造,成效十分顯著。據不完全統計,浙江省“十一五”水泥企業投入純低溫余熱發電改造資金約20.97億元。
來源:工信部網站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