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審議并通過了《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作為文件中一項重要內容——“集約發展能源化工”,為化工企業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實現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
集約發展能源化工的提出,是對西部大開發前十年的反思。我國西部地區擁有十分豐富的能源、資源優勢,在我國自2000年開始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十年間,西部地區開發力度最大的正是對資源的“開挖”和粗加工。如煤炭大省山西省早些年“賤賣”得最多的,是煤炭和煤炭粗加工后的焦炭,出口最多的是焦炭產品。一味“賣”資源的結果,是環境的惡化,是礦難的頻發,是愈“開發”愈窮的惡性循環。西部一些地區星羅棋布的各種小型能源化工企業,不能說沒有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但由于小而散,粗放經營,技術含量低,沒有體現集約性,沒有發揮集約的優勢,加之對環境破壞作用大,因而鮮有大的作為。如果西部地區不調整產業結構,不轉變發展方式,不實現集約發展,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就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與東部地區的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
集約發展能源化工的提出,是對西部大開發新十年的引領。化工行業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到底該擔綱什么樣的角色?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該怎樣發揮出來?集約發展能源化工這一開發理念,給了西部化工企業一個清晰而明了的詮釋。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西部大開發的日益重視和西部戰略地位的不斷提升,西部地區圍繞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就地轉化的意愿越來越強烈,西部地區發展能源化工的勢頭越來越迅猛,規模越來越大,一批高投入、高技術、大規模的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等能源化工項目紛紛在西部搶灘登陸。不少項目動轍百億元以上的投資,或全球最大規模。但規模不等于集約,技術也不是集約的全部。不少項目雖然規劃很大,但產品單一,且只重視了主打產品的開發,對大量的副產品如何進一步加工升值、綜合利用沒有詳盡規劃,對資源并沒有“吃干榨盡”,對能源的轉化也沒有最大化,碳排放還比較高;大而不精,大而不集的現象還十分突破。如果西部地區的化工企業不能正確理解集約發展能源化工的內涵,將出現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不正常現象。
因此,“集約發展能源化工”關鍵在于怎樣理解“集約”,怎樣真正做到“集約”,在西部大開發新十年中自覺踐行科學發展觀,使企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文章來源:廣交所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