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承受著“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機會”重負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沒有產生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全球協定,但歷史仍可能證明,這次會議以及作為其現實背景的“后金融危機時代”,將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長河的一個新的分水嶺,它既標志著傳統工業文明的漸行漸遠,也預示著一場新的國際競爭拉開大幕。
關于“全球變暖大騙局”理論特別是所謂“氣候門”事件的爭議仍在持續,但是,大量碳基能源消耗引發溫室效應,造成全球環境惡化和生態系統持續退化。人類發展必須轉變方式,出路在于低碳增長,這無疑是國際輿論的主流共識。
從“重碳”向“低碳”轉型,被確認為全球未來發展的大趨勢,甚至被視為繼蒸氣機、電氣、原子能、空間和信息技術之后的又一次產業革命。與此相應,如何有效提高碳生產率,正成為新一輪全球競爭的著眼點和著力點。哥本哈根大會上的激烈交鋒更是凸顯,一場沒有硝煙的“綠色大戰”已經打響。
作為“后危機時代”全球利益格局調整的主戰場,“碳經濟”、“碳政治”、“碳外交”的較量,將改寫國際關系模式。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國家,都不可避免圍繞著對全球氣候變化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產生新的沖突與博弈。
2009年可謂全球范圍低碳經濟的“啟蒙之年”,相對于以往歷次產業革命,各個國家和地區似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加大低碳技術開發投入,并在國家戰略層面布局未來產業發展,發達經濟體還在一些尚未引起普遍和足夠關注的重要領域投棋布子,以再次搶跑新興經濟體——如作為“碳博弈”核心內容的“碳金融”。
事實上,在世界有形商品貿易體系之外,一個以“碳信用”為標的的全球性無形商品貿易體系正在確立。在低碳排放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約定條件時,碳排放權或碳信用額度的“準金融屬性”日益凸顯,可望成為繼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價值符號。
可以預見,“碳金融”將成為贏得低碳競爭的關鍵。因為誰占據了“碳金融”發展的制高點,誰就將掌握未來碳交易的全球定價權,而這正是低碳經濟時代的核心話語權。從這個意義上說,逐漸形成的全球碳資本與碳金融體系,必將對“后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全球金融特別是國際貨幣格局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從目前情況看,碳交易的興起不僅是人類擺脫化石能源發展困境的必然路徑,也是事實上的“美元本位”國際貨幣體系呼喚變革的內在訴求。
未來的游戲規則正在醞釀生成之中,這對各個經濟體意味著一種重新洗牌的戰略挑戰;而對于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則可能是一次貨幣體系、金融格局和經濟秩序全面創新的歷史性機遇。
來源:中國環境報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