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產業遭國務院點名警告
鋼鐵、水泥、玻璃、煤化工等傳統的重化產業面臨產能過剩,是一個老問題;但新興產業如風電、多晶硅也面臨產能過剩,讓人頗感驚訝。
這幾年,新能源產業是投資界的寵兒,高額的回報率,描繪了一幅新能源產業的遠大前程,也刺激了新項目頻頻上馬。國家此番向風電、多晶硅發出警告,建立和完善準入標準,以及加強發展指導,是撇清虛假繁榮的“泡沫”,保證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杜絕盲目上馬 多晶硅產業或抬高準入門檻
多晶硅,新能源投資的寵兒,一下子卻面臨著產能過剩的風險,被國務院點名警告。
8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表示,要重點加強對包括多晶硅在內等多個行業發展的指導,對多晶硅等新興產業要建立和完善準入標準。
國內第一大多晶硅生產商——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中能硅業”)的一位高層向CBN記者指出,政府的表態意味著,正在審批或準備報批的多晶硅項目很可能因新的準入標準而受限,延緩審批。
多位業內人士判斷,國內多晶硅項目的規劃總量過大、投資較高以及消耗能源等問題,是這次政府要建立行業準入標準、抑制該產業過剩的原因。
在建項目龐大
這兩年,多晶硅產業是眾多新能源行業中的熱門投資項目。不少地方政府都以吸引多晶硅企業作為一個重點引資方向,中西部就有四川樂山、重慶、武漢、洛陽,東部的徐州、揚州、連云港等也被稱之為“多晶硅基地”。
2011年,僅江蘇省的多晶硅規劃產能就要達到3萬噸之高,是2008年全國已建成產能5000噸的六倍。
而且,由于多晶硅價在2006年到2008年不斷走高,最高價是成本的4倍以上,也吸引了大批投資者。
招商證券對我國21個規劃和在建多晶硅項目的統計顯示,2009年到2011年的三年間,國內多晶硅產能將分別為1.97萬噸、4.24萬噸、6.43萬噸,復合增長率是78%,增幅極快。
但中能硅業上述高層向CBN表示,“現在規劃的國內多晶硅產能就有10萬噸,我估計按正常進度,2012年年底這些產能就可以投產。”
全球7大多晶硅企業已有12萬噸產能,如果加上2009年中國將投產的近2萬噸產能、國內現有規劃產能(10萬噸)的話,2012年全球多晶硅產能,保守估計是24萬噸。
而2008年全球的電池組件產量達5.5GW(吉瓦,1吉瓦等于1000兆瓦),“大膽預測一下,2012年的電池組件增至12GW,按目前6克生產一瓦的電池組件計算,屆時需要7.2萬噸多晶硅,全球范圍內存在產能過剩。”
事實上,2012年組件產量達到12GW本來也是一種高估,“因為德國等多晶硅需求較高的歐洲市場需求在未來幾年增長將趨緩,其他地區還看不到有很高的增長。所以中國的多晶硅存在過剩問題。”
中能硅業該高層說,1000噸多晶硅投資額約7億元,因此,規劃的10萬噸多晶硅投資總額可能高達700億元。
招商證券汪劉勝稱,去年多晶硅價格在450美元/公斤時,企業很容易獲得300%以上的暴利,投資回報期約3~4年,但現在多晶硅價格在每公斤70~80美元,就算是技術最好的國內企業,其制造成本也要在50美元/公斤以上,企業的內部收益率已降低到了10%~15%的左右的水平,投資回報期將會更久。
能源消耗太大
多晶硅裝備生產商——森松集團(中國)董事總經理薛絳穎表示,由于技術、工藝還不夠強,中國企業能耗很難降低到同類國外企業的水平,所以政府應該對該行業要設立行業標準,防止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他告訴CBN記者,多晶硅制造過程中有一個流程是“還原爐”,海外先進企業使用還原爐制造一公斤多晶硅的耗電量能控制在每小時120~130千瓦,而中國的水平是160~180千瓦/時。“假設每公斤多耗電50千瓦,一年生產能力是1000噸的話,僅還原爐這一個環節,國內企業就要比海外公司多出5000萬千瓦、即2000多萬元的電費。”
另外,我國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效率也不夠。薛絳穎表示,多晶硅的原材料是三氯氫硅,我國企業對三氯氫硅的平均轉換效率是10%左右,海外是14%,“如果是1000噸的產能,我們相比海外要多處理40噸的三氯氫硅,將投入更大的電力、人力等等。”
汪劉勝就表示,如果我國的多晶硅企業不能提高自己的技術,一方面將會面對殘酷的同行業競爭,導致其產能閑置;另外也會使自己的制造成本高企,難以抵抗多晶硅價格繼續走低的大趨勢,結果只能是虧損嚴重。所以,政府需要設立較高的行業準入門檻,防止浪費大量資金、重復建設。
8月26日,工信部新聞發言人朱宏任指出,光伏產業領域對技術要求很高,許多企業在還沒掌握的情況下卻紛紛上馬項目,產生了諸如嚴重環境污染等問題,這些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
大企業迫切希望國家出臺淘汰落后產能的措施。作為國內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商,江西塞維LDK太陽能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佟興雪昨天接受CBN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整頓多晶硅行業,將有利于國內多晶硅行業的健康發展。
本周三,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其中風電等新興產業也出現重復建設傾向。
與此對應的,則是幾組令人目眩的數據。來自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中國風電設備產量達427萬千瓦,同比增長135.7%;2009年上半年中國風力發電達到126億千瓦時,占同期全國發電量約百分之一,另外,截至2009年6月底,全國風電并網裝機1181萬千瓦,同比增長101%。
風電的快速增長,以及行業出現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的風險,這是一對正相關的關系。
產能過剩隱憂
聯合證券分析師周衍長認為,各地政府投資建設風電場熱情持續高漲,預計2010年全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為3400萬千瓦。通過統計各大廠商產能擴張計劃,2010年整機市場將出現產能過剩,葉片市場供遠大于求,齒輪箱基本上保持市場供需平衡,風電主軸軸承不再短缺。
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國家“十一五”規劃目標2010年投產300萬千瓦,在建100萬千瓦,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于2006年編制的《內蒙古“十一五”風力發電發展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確定了2010年自治區風電裝機達到500萬千瓦的目標,超過國家規劃100萬千瓦。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今年上半年的調研報告顯示,蒙東地區2010年底計劃投產風電近420萬千瓦,加上蒙西千萬千瓦風電基地規劃的實施,預計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風電裝機將超過765萬千瓦,遠遠超過了內蒙古自治區此前的風電規劃。
“現在看上去,產能過剩是一些企業盲目擴張造成的后果,實際上,這中間有一個因果關系,最主要的就是國家的政策。”一位政府部門長期關注新能源發展的官員在接受CBN采訪時如此解釋。
該官員所說的政策,即國家有一個硬性指標,到2010年3%的發電量要是“綠色發電”。“這對于各大電力央企是個沉重的壓力。而地方政府也是看中了這個機會,一個風電場的投資少則幾十億,多則數百億,地方政府需要這些投資,因此才不惜成本數次修改區域發展規劃。”該官員表示。
今年上半年,除過五大發電公司之外,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國家開發投資總公司、中國節能投資公司等其他中央企業也全部進入該領域,風電因此又被業界稱為“央企豪賭下的新能源盛宴”。
“地方政府有這么大的需求,所以各風機制造企業才會不遺余力地加班加點生產,以滿足目前的采購需求。但現實的情況是,風電大規模并網發電還遙遙無期。”上述官員進一步表示。
統一規劃待加強
截至去年底,已經有60多家企業進入并網風力發電機組整機制造行業,此外,還有大約50家企業正在準備從事風電機組的整機制造。“而在三年前,中國從事這個行業的企業總共才二三十家。”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的一位負責人此前向CBN記者如此表示。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發布的調研結果認為,各地方政府在組織編制大型風電場或風電基地的開發規劃時,主要依照當地風能資源情況確定風電的規劃規模和建設時序,導致地方規劃風電裝機容量普遍大于國家規劃;另外,風電投資者熱情很高,風電開發存在無序現象,前期工作規模普遍超過地方政府和國家規劃。
并且,國家電網預計,2009年和2010年,國家電網經營區當年新投產風電裝機容量分別為959萬千瓦和1553萬千瓦,到2010年底國家電網經營區累計并網裝機容量將達到3272萬千瓦。其中,東北地區2010年裝機規模達到1586萬千瓦,占到東北電網全部電源裝機的19%,低谷負荷的63%,風電裝機超過水電,成為東北電網的第二大電源,遠遠超過東北電網的消納能力。
因此,國家電網公司曾建議,加強統一規劃,完善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全國整體布局規劃,做到全國規劃與地方規劃的有機統一,最大程度地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優化配置。
被提出多年的鋼鐵、水泥等多個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問題,再次引起了國務院的高度重視。
鋼鐵、水泥的產能過剩近幾年常被行業專家預警。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中國粗鋼產能達到6.6億噸,而國內需求不到5億噸;水泥產能18.7億噸,國內需求只有14億~15億噸。
在這些產能中,許多都是“先建后批”,這甚至一度成為行業的潛規則。今年6月11日,國家環境保護部就緊急叫停了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旗下建設的熱軋板帶配套技改項目。
這個項目只是冰山一角。以熱軋寬帶鋼軋機為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遲京東向CBN記者透露,已有和今年建成投產的熱軋寬帶鋼軋機中,經國家核準建成39套,產能占比重65%;未經國家核準的有30套,產能占35%。另外,未經國家核準的中寬帶鋼軋機產能約3000萬噸。
水泥同樣如此。2007年,國家環保總局就叫停了河南新鄭市始祖山景區內的一個未經批準的水泥項目。
合規的重復建設亦大量存在于水泥行業。數字水泥網總裁劉作毅向CBN記者介紹,2009年1~7月,全國完成水泥投資881.63億元,同比增長65.84%,投資規模比去年同期凈增350.35億元,前7個月的凈增值已經超過2003年全年的投資總額度。在他看來,2009年水泥新增產能將大大超過2008年的勢頭已經顯而易見。
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問題,關鍵是要尋求一條科學的解決之道。對此,專家和企業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江西塞維LDK太陽能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佟興雪表示,對于小規模、技術落后的多晶硅項目進行淘汰,同時應鼓勵有實力、有優勢的大項目。
劉作毅認為,國家應針對各個行業提出市場準入門檻,并嚴格執行。
作為光伏行業的代表,佟興雪則提出了在他看來可行的市場準入機制,“多晶硅項目一次性涉及產能至少在5000噸以上,只要規模上來了,廠家自己就會使用更為先進的技術。”
海螺水泥集團副總經理余彪昨天接受CBN記者采訪時表示,并不是新型干法水泥都是先進的,2000年以前國內基本引進國外新型干法水泥技術,2000年以后開始使用國內的技術,從2004年開始這種技術才趨于成熟。“在此期間不成熟的新型干法水泥產能目前仍然占全國水泥產能的20%,這些產能也是需要淘汰的。”余彪說。
面對可能出現過剩和重復建設,職能部門需要做的是,應預見性地及早出臺相關市場準入機制和措施,避免在市場出現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時再進行“診療”。
文章來源:中化新網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