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鹽儲備制引發兩堿企業質疑
當前,在中國最大的海鹽生產基地、素有全國原鹽價格風向標之稱的山東壽光,正在建設6個貨場,建立原鹽儲備機制。原鹽是“兩堿”工業的主要原料,作為相互依存的鹽堿上下游企業,能否依靠市場儲備調節實現共贏,多年來存在的產銷失衡、供銷失衡的矛盾能否解決?為此,記者進行了調研采訪。
原鹽在“兩堿”生產成本中占有較大的比例,生產1噸“兩堿”產品耗原鹽平均約為1.55噸,原鹽市場的變化與價格的波動對“兩堿”生產成本及市場會產生較大影響。國內原鹽市場在2003年下半年到2008年期間出現了幾次罕見的貨源供應緊張、鹽價大起大落的狀況。壽光原鹽年產能1000萬噸,占全國原鹽總產量的1/6,引領著全國原鹽的走勢。2003年從每噸不足100元(純鹽價,不含稅)一路上漲,2004年躥到了每噸365元的歷史高位,價格漲幅最高時同比上漲184.8%。在經過一個階段的下調后,2007年下半年,鹽價又開始回升,拉開了新一輪鹽價漲跌的序幕,一直漲到2008年的370元/噸。而目前鹽價又迅速下行到100多元/噸。
“建立原鹽儲備的目的是起到杠桿作用,防止市場價格的大起大落。”壽光鹽務局局長李獻忠介紹說。鹽價高了,“兩堿”企業承受不了,也沒有穩定的原料供應渠道;鹽價低了,鹽農利益得不到保障,雙方都遭受沖擊。而目前制鹽企業多、小、散、亂,產銷大量依靠中間環節,信息不對稱,價格不透明,供不應求時哄抬鹽價,產大于銷時廉價傾銷,形成了沖銷競銷的惡性循環,造成了鹽價的大起大落局面。因此,他認為,建立儲備制度可使鹽價漲跌維持在一個理性的空間,這是“兩堿”企業、鹽農、政府多方受益的好事情。
據了解,鹽業走向市場經濟后,國家儲備鹽制度隨之取消,失去了平衡產銷的調節功能。實踐證明,完全依靠市場調節,已經不能滿足當前鹽業產銷形勢的需要,急劇變化的市場形勢要求創新營銷模式,建立“以豐補歉、產銷平衡、均衡銷售、保障供應”的儲備調節機制,實現鹽堿企業的協調發展和共存共贏。
去年上半年,為應對不斷飆升的鹽價和供應日漸趨緊的局面,“兩堿”企業專門探討過聯合起來從印度進口工業鹽,建立儲備作為“儲水池”,免去企業原料貨緊價揚之憂。
由此看來,建立原鹽儲備應該受到“兩堿”企業的歡迎。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儲備將會給市場帶來影響,抬高市場價格。”連云港堿廠工業鹽采購經理羅培中、山東氯堿協會秘書長趙仲年這樣告訴記者。他們認為,只要一儲備,“兩堿”用鹽的價格就會被抬高,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趙仲年認為,儲備從理論上講可以,但實際操作起來不現實。
“沒有必要儲備。”太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氯堿分公司經理助理王茂生說。他介紹,現在井礦鹽的產量也很大,我國井礦鹽產量占工業鹽總產量的比例已接近50%,工業鹽滿足“兩堿”使用在量上完全有保證,而且井礦鹽價格還比較適中。他們公司目前使用了部分四川的井礦鹽,四川離太原1600多千米,到公司含稅價格是330元/噸。山東離太原500千米,海鹽到公司價格是325元/噸,每噸還要再加70元的鹽水處理費用,井礦鹽在價格上比海鹽還有優勢。
王茂生還認為,制鹽企業不能借儲備而惜售。像在去年上半年原鹽價格高漲時,開始220元/噸到廠價能買到貨,后來550元/噸都不發貨了,這樣實質上是鹽農自己害了自己。市場形成了有價無市的局面,對鹽廠和“兩堿”企業都沒好處。
山西榆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建輝則表示,儲備原鹽對保障氯堿企業原料供應是有作用的,但是儲備的原鹽要能隨行就市,否則價格超過下游企業的承受能力,儲備也就失去意義了。
濰坊鹽業協會秘書長齊利民提出,鹽堿企業是唇齒相依的關系,合作原則應是“提高質量、保證供應、穩定價格”。穩定價格首先是穩定供應渠道,當前建立的儲備機制能否使鹽堿企業實現共贏還有待實踐檢驗。
文章來源:中化新網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