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堿并購重在轉規模優勢為競爭優勢
2008年是氯堿行業歷經考驗、遭遇轉折的一年,需求萎縮和出口受阻直接導致全行業低迷,行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也進一步暴露。在此背景下,行業內的兼并重組逐漸拉開帷幕,但并購絕不能單純的追求規模,做大做強、互利雙贏才是正道。如何將并購之后的規模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氯堿業內部分優勢企業的經驗值得借鑒。
企業要想進步,技術創新是關鍵。中國昊華集團總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述綱表示,在過去幾年里,昊華集團并購了四平昊華、昊華宇航等6家企業,目前形成了PVC140萬噸/年、燒堿130萬噸/年的產能。他說:“在氯堿工藝上,這6家企業大同小異,但在工藝細節的掌握上卻存在差異。鑒于此,我們迅速將6家企業組織在一起進行學習,哪個企業的哪道工序、環節掌握最好,其余企業就向這家企業學習,讓6家企業都能全面吸收昊華系統內最好的技術。”他還指出:“原化工部所屬時的18個科研院所全部進入昊華,使得昊華擁有的科研單位多,自有專利技術多。因此在新產品開發上,要充分發揮科研院所的作用。”
在現金為王的時代,資金的調節和使用顯得尤為重要。新疆天業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新力指出,在目前環境下,企業必須要穩固資金鏈不斷裂,保證自己能生存下來。他們公司的做法就是:將不急需的研究停掉,不必要的項目砍掉。王述綱則表示:“昊華集團的整體財務狀況不錯,銀行信譽也好。近幾年,主要通過總部給下屬企業貸款,或幫下屬企業做擔保,以及連續3年每年發行短期債券15億元等措施,給企業的支持資金約110億元。今年打算通過銀行審批發行為期5年的20億元中期票券。” 他還透露,由于6家企業都集中在北方地區,公司考慮在集團內成立市場部,負責所有企業大宗原料采購的談判,整體協調集團公司內部需求,通過原材料的集中大宗采購來降低成本,并考慮下一步建一個原料集中供應基地。
發揮優勢,變危為機是業內的共識。河北金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葛汝增指出:“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優劣勢,要分析透自己的優勢所在,并發達、發揮該優勢,加快結構調整,爭取變危為機”。河北金牛于去年4月24日重組了滄化,他們將發揮處于渤海新區的區域性優勢,制定發展規劃,打造100萬噸/年渤海新區PVC基地。張新力介紹,他們雖然自有電石,但由于民營企業的焦炭、蘭炭產能增加跟不上,致使電石原料不足,限制了PVC的開工率。為了擺脫電石的制約,他們購買了一座礦山,上了一條日產1200噸的生產線,專供公司內部使用。同時,還盡力做到產品多樣化,由于去年水泥市場相對較好,他們依托現有資源,新建了180萬噸/年的電石渣制水泥生產線。
爭取國家政策支持也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法寶之一。王述綱表示:“國家對企業的扶持上有很多的優惠政策,集團應當引導下屬企業獲得更多的國家支持”。據介紹,四平昊華原本十分困難,在上20萬噸/年離子膜燒堿和20萬噸/年聚氯乙烯樹脂項目時,昊華集團充分發揮優勢,策劃了一個國債項目,并獲得了國家有關部門的政策支持。由此國家不但給予了幾千萬的利息補貼,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項6個億的5年長期貸款,使得四平昊華項目很快建成。張新力表示,他們的公司處于資源豐富卻也偏遠的新疆,物流成為了制約其發展的關鍵。他聲稱:“去年PVC價格一路高歌時,我們的40萬噸/年裝置也建成投產,可是由于產品發運難,造成產品積壓,等運到內地市場時已是10月初左右,正趕上價格一落千丈。”為此,他們求得政府支持,與鐵道部實施戰略合作,在建設自己40萬噸/年生產園區時,同步建設鐵路運輸專用線。今年3月,覆蓋整個新疆北區的天業物流園區即將建成,屆時也可與內地物流園區合作,物流將不再是發展的羈絆。
人遇寒冷當御寒。面對危機,通過一系列的措施,這些優勢企業盡量將自身的規模優勢發揮出來,在去年經濟環境不好的情況下,仍交出了一份相對滿意的答卷。王述綱欣喜的告訴我們:“昊華的幾家氯堿企業已經形成了協同作用,去年實現總利潤3億多元。盡管利潤相比往年有所減少,但6家企業均沒有虧損”。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