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產業振興和調整規劃本身就是一個很強的內需拉動
2009年2月27日(星期五)上午10時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鐵男、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朱宏任介紹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十大振興規劃都是關于產業的,但是產業最終能不能把產品賣出去還是要看消費力的問題。我們不知道國家是否已經在考慮在這十大振興規劃之外還做一個消費力的振興規劃?第二個問題,因為十大振興規劃已經出臺,各位都可以比較輕松地幫我們回憶當時這十大產業背后PK的過程,金融危機的沖擊,各行各業都受很大的影響,這十大產業怎樣脫穎而出,背后的決策過程是怎樣的?
[劉鐵男]這十大產業既包括原材料行業,也包括寬口徑的裝備制造、造船、汽車、電子,再加上輕工、紡織屬于消費品領域,直接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還有一個屬于服務業領域,是相對獨立的一個領域——物流業。產業的終端市場無非是兩個:內需和外需。內需又分成生產資料在產業之間的運行,及百姓生活相關的消費。給大家發的背景材料里都講了。這兩個是分不開的,產業振興本身就是一個很強的內需拉動。就裝備制造業而言,上萬公里的高速客運、核電、常規電力、鋼鐵、煉油乙烯的發展,都對我們的裝備制造業提供了市場需求。
消費品也是如此,紡織、輕工在規模、數量上都名列世界前茅,但是人均比起來我們還是一個低水平,再加上我們國家的二元經濟結構,廣大農村市場消費潛力巨大。 所以說擴大內需既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
第二,關于為什么選這幾個產業?這次金融危機大家也看到,我們跟西方國家不一樣,它們是因為金融系統出現問題,進而影響市場的信用、信心導致市場萎縮、購買力萎縮。我們國家這次是因為國際金融危機造成市場萎縮,十大產業相當一部分是靠外需拉動,外需下降又傳導到國內市場,對產業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比較一下,國外的二產比重比較小,主要是三產,有的占70%、有的占60%多,我們二產達到40%以上。有的國家金融業在GPD的比重有超過20%。我們國家跟西方工業化國家處年發展階段不一樣,產業結構不一樣,所以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所面對的和矛盾暴露出矛盾的順序也不一樣。十大產業就業超過了1億多人,涉及3億農民生計,我們的GDP,整個金融領域,兩個股市的上市公司都接近六成在這十大產業中。所以這十大產業能夠穩定下來,財政、稅收、就業、“三農”問題就基本能夠穩定。
轉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