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越火,企業越要冷靜
產能集中釋放價格可能回調
西南證券新能源分析師陳一初: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眾多企業紛紛加入了多晶硅的研制和提煉產業。但多晶硅項目也存在不少風險,其價格存在隨供給的增加而大幅下降的可能。多晶硅價格由2008年初的約428美元/千克跌至2008年12月的約120美元/千克。當然,高純度多晶硅是電子信息產業和光伏太陽能產業最重要的原材料,現在嚴重供不應求,價格仍將呈剛性。
浙江大學半導體材料研究所所長楊德仁:此前多晶硅價格過高主要是供不應求造成的,隨著產能的集中釋放,價格下降是遲早的事情,只不過金融危機加快了這個步伐。原本預計2010年出現的情況提前出現。金融危機的發生和蔓延,使國外太陽能終端應用市場采購計劃往后拖延,市場呈現疲軟態勢。以德國、西班牙為例,這兩個國家占歐洲市場的60%以上,而2009年他們的采購計劃比2008年降低了40%~50%。即使金融危機過去了,多晶硅價格也一定會降下來,一定要回歸到其本身價值。多晶硅價格再回到每千克2000元~3000元的可能性不太大。
無錫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張光春:國外高純多晶硅材料的制造成本在每千克40美元左右,國內的制造成本約在每千克80美元左右,與國外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在目前情況下,國內的多晶硅材料價格即使在每千克1000元,多晶硅企業仍有很好的利潤,只是沒有了售價每千克3000元時的暴利。2009~2010年,隨著多晶硅項目的大量達產,價格將逐步下行,市場基本保持供需平衡。盡管多晶硅的暴利時代將走向結束,但毛利仍將保持在30%以上。現在多晶硅材料價格的大幅下降,是一種理性的調整,這將為太陽能電池及太陽能發電成本的下降打開進一步的空間,將有利于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
利用金融危機完成產業調整
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嚴大洲:雖然遇上了金融危機,但從今后的發展趨勢看,多晶硅還是會短缺,因此發展多晶硅產業是必然的。金融危機對多晶硅產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調整時機,因為太陽能是新能源中最富前景的產業,所以對已投產并有良好基礎的多晶硅企業,可調整發展腳步,苦練內功,穩定系統,提高質量,降低消耗,應對市場變化。對于人才資金實力雄厚的多晶硅企業,在建項目應借市場蕭條、原材料價格低迷之際,用低成本完成項目建設,等待經濟復蘇;對于無技術保障、無人才和資金優勢的企業,宜借此機會調整發展方向,盡可能減少損失,有能力的企業可以兼并重組。
目前中國光伏產業可謂“兩頭在外”,即九成的多晶硅原材料依賴進口,九成的太陽能電池產品出口,國內光伏市場尚未正式啟動?,F在德國、西班牙市場驟減,只有國內的應用及時跟上才能讓處于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的企業生存和發展,希望國家4萬億元拉動內需的投資雨露能夠滋潤太陽能光伏產業。我建議可以參照三峽電站建設的模式,每千瓦時電加0.1分錢作為新能源基金,用來支持太陽能光伏發電,以此啟動我國光伏市場,促進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岳潤棟:我國多晶硅上馬的速度令國外同行感到十分驚訝和不解。多晶硅屬于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產業,國家應該在這方面做好規劃,在總量上加以控制,提高產業集中度,不能過分地追求產能。如果看到有利可圖就蜂擁上馬,擴大產能和規模,這樣大家爭相上馬的結果可能就是產能過剩,又有企業要破產、整頓和兼并重組。
同時企業不要陷入同質化、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局面,應注重提高產品質量,根據市場需求來發展差異化的產品。差異化具體來講,就是根據市場需求,把多晶硅做成電子級的或者太陽能級的。
另外,多晶硅產業應該設立一個準入門檻,在多晶硅的“三廢”處理、節能降耗方面要定個標準。目前多晶硅吸引的是各路資本投資,技術來源渠道不同,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是美國技術,有的是西歐或者東歐的技術,有的是國內自己開發的技術,但不管采用哪種技術,在進入多晶硅產業時就必須想到廢物怎么處理。目前看來要真正解決多晶硅的污染和副產物利用問題,就必須實現產業間的互相聯合,將多晶硅產業鏈向有機硅領域延伸,這就要求多晶硅企業和有機硅企業聯合起來。因為循環經濟是全局性的,不是單靠產業鏈的哪一個環節可以做到的。目前在多晶硅副產物利用向有機硅產業延伸方面,我們國內已經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化技術,或者正在小試中試的技術,國家有關方面可以對這些國內的技術立項扶持一下,或者在政策上加以引導,促成產業間的合作,以達到實現循環經濟的目的。
文章來源:中化新網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