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將現“電荒”隱憂 煤電聯動大勢所趨
雖然在目前物價水平高企的情況下,立即對發電企業采取煤電聯動,確實不利于抑制通脹。但是,面對大量發電企業陷入困境以及今后一個時期內我國可能再現“電荒”的隱憂,我們又不得不冷靜思考煤電聯動在目前形勢下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受資源、運力及國際能源價格持續攀升的影響,電煤庫存大幅下降,煤價不斷上漲,對發電企業造成很大沖擊。目前發電企業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經營環境嚴重惡化:一是煤炭質次價高,又缺供、斷供,即使資金充裕也難買到;二是持續大面積虧損,部分發電企業資金鏈斷裂,無錢買煤,庫存下降。
據氣象、水利部門預測,今年夏季降水量總體偏少,氣溫要比常年同期偏高,迎峰度夏的任務很重。雖然隨著汛期的到來,水電可以多發,但只占總裝機20%的比例,火電裝機占78%,依然是主力軍。因此,發電企業煤電能否及時聯動,緩解資金矛盾,關系重大。
電力短缺對國民經濟發展造成的巨大損失遠大于電價提價損失。現代社會,電力是社會和經濟運行的總開關。上世紀八十年代持續多年的“電荒”和今年冰雪災害造成的13個省區大面積停電都是重要的例證。據估算,1987年全國缺少電量約700億千瓦時,使得大于1/4左右的生產設備不能正常運行,造成工業產值損失近4000億元,國家少收利稅500多億元。
電力體制改革后,五大發電集團5年來實現了超越式發展,為迅速扭轉全國缺電局面作出了重大貢獻,但2007年全國仍有17個省級電網在不同時段、不同地區存在缺電現象。今年,珠江三角洲的用電缺口不小,預計廣東600萬千瓦左右,一些企業開四停三,外資企業意見很大。另外,隨著我國經濟“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對電力工業的依存度迅速提升。因此,我們要從優化投資環境和產業結構、防止電力等“瓶頸”產業嚴重滯后對國民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損失遠大于電價提價損失的高度來認識煤電聯動的重要性。
從建立科學合理的電價機制、傳遞真實的電價信號,推動節能降耗工作的深入開展,看煤電聯動的重要性。
建立科學合理的電價機制、傳遞真實的電價信號,推動節能降耗工作的深入開展。合理的價格是促進生產、調節供求、有效配置資源的有力杠桿。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后,國家有關部門對電價采取了市場化改革的一些舉措,如出臺了標桿電價政策,推行競價上網試點,也制定了煤電價格聯動機制。這對于摒棄過去還本付息電價和“一廠一價、一機一價”的電價模式,形成合理的電價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由于電力市場化改革進展緩慢,距由市場決定電價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發電企業的上網電價存在的矛盾比較突出:一是2003年5月,出臺了《廠網價格分離實施辦法》,按照“零利潤”原則核定上網電價標準,致使上網電價先天不足。二是發電企業已摘掉“壟斷”帽子,實行全方位競爭,本應由市場定價,但依然比照自然壟斷的電網企業做法,實行嚴格的政府定價和價格監管。三是不能及時實行煤電聯動,造成電價的指令性封凍和成本剛性增長的沖突,一方面導致發電企業大面積、大幅度虧損;另一方面造成電價信號扭曲,不能及時反映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成本,使社會對電能產生過度需求,使電能的傳輸、使用、替代等環節造成浪費,我國每生產一美元GDP能耗是西方發達國家的3-4倍。
四是國家出臺的電價政策,如標桿電價、脫硫電價、外送電價、分時分段電價等,有的落實緩慢,有的打折扣,致使發電企業受損。五是近年來電價改革都圍繞公平競爭和迫使發電企業降本增效來開展,但對電力作為基礎產業需要電價政策引導、鼓勵發展以及有效推動節能降耗工作卻引導得不夠。
從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保持投融資功能,看煤電聯動的重要性。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后,市場競爭不斷加劇,五大發電集團都實現了跳躍式發展,但目前發電企業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最大的就是發展壓力很大,資本金嚴重匱乏,面臨一發展就增加負債的局面,資產負債率高企,持續發展后勁不足。到2007年底,五大發電集團平均資產負債率高達79%,最高的已達到83%,已非常逼近國資委限制項目投資的資產負債率高限85%。相反,五大發電集團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僅為5.7%,不僅遠低于央企超過10%的平均水平,甚至還不足以覆蓋7.83%的長期貸款利息。這種狀況致使發電集團新的電源項目20%的資本金很難到位,與央企62%的自有資金投資比例相去甚遠。
2008年發電企業1-4月全行業虧損加劇,五大發電集團中4家虧損數額都接近或超過2位數,使本來投融資功能就很弱的發電企業更是雪上加霜。目前,各銀行已經對名下有貸款的電廠展開摸底調查,或降低電廠的信用評級,或減少放貸額度甚至是停貸,致使電廠現金流短缺,甚至資金鏈斷裂,不能及時向煤礦發放貨款,煤礦停止給電廠供煤,電煤庫存急劇下降。有專家擔心,如果煤電價格長時間不能聯動,繼續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資金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電廠將由于無錢買煤、無煤可燒而被迫停運。同時,也會對新項目的開工建設,完成全國一年約3000億的電源基本建設投資、1億千瓦的投產任務造成很大困難,進而影響電力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從用戶支出結構中電費支出比重和企業效益、財政收入的持續快速增長,看煤電聯動的可行性。
2007年全國用電量為32458億千瓦時,增長14.42%,其中:第一、二、三產業用電比重分別占2.65%、76.55%、9.76%,城鄉居民生活占11.04%。可見,第二產業用電占比最高,而且從趨勢分析用電結構重型化趨勢更加突出。機械、鋼材、有色、化工、建材、輕工、紡織等行業,電費只占其成本的5%以下,電力調價,影響并不大,并且可以引導這些行業節能降耗,提高承受能力。當然,電石、鐵合金、燒堿、合成氨、鋁等少數高載能用戶會影響很大,但在全國所占比重極小,可以通過豐枯、峰谷不同電價調劑,以減輕壓力。在居民生活支出結構中,電費支出只占很小一部分,并且遠低于電話通訊費支出。如北京一個3口之家的白領家庭,一個月平均電話費支出約需四五百元,而電費不足40元。最近五年來,國有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資產規模大幅增加,經濟效益和運行質量顯著提高,活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民生也顯著改善,全國城鎮居民和農民年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總之,國家與各行各業對電價提高的“承受度”大大增強。
根據目前的經濟形勢、宏觀調控的“雙防”要求和發電企業面臨的嚴峻困難,一方面發電企業必須“內挖潛力、實施自救”,努力增強抗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有關部門要抓緊調研準備,及時出臺煤電聯動、財政補貼政策,以擺脫發電行業困境,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