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枉豈能過正
當初,內蒙古出臺政策鼓勵電石產業大力發展,使得當地電石產業無序發展,能耗過高。這當然不對。但是,為了完成一時的節能任務就又出臺政策封殺符合產業政策的電石企業,這種矯枉過正的做法顯然也是錯誤的。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要完成國家要求的節能任務無非是兩種辦法:一種是壓縮高耗能產業規模和在經濟中的比例,甚至干脆讓高耗能產業“消失”,以實現能耗的大幅下降。另一種是對現有高耗能產業通過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換代,延長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廢物的“零”排放,讓相同的能源和資源消耗,創造出更多、更有價值的產品,來實現節能降耗與社會經濟的同步發展。前一種辦法當然能收到立竿見影的節能效果,執行起來也簡單得多。但是大量這類產業被壓縮甚至被封殺后,能耗是降下來了,卻極可能使國民經濟因失去支柱產業的支撐而發展失衡或后勁不足,甚至可能引發社會、經濟的巨大動蕩。后一種辦法的節能效果雖然不是那么快,做起來也復雜得多,但企業、行業及地方政府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掌握,量力而行,在使能耗下降的同時,獲得一個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并維持社會與經濟的穩定、和諧與健康發展。
像內蒙古這樣為了摘掉“未完成節能任務”的帽子,簡單地以提高電價的辦法、甚至以行政手段強迫合法電石企業退出市場,實際上是對市場經濟的一種不當干預,是狹隘政績觀的另一種表現,損害的不僅僅是當地百余家合法電石企業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將引發相關產業結構的失調,損害當地經濟的發展,甚至損害政府的形象。
過去,政府在某些方面矯枉過正的做法導致一系列問題的教訓太多了。遠的不說,近幾年一些地區為減少污染物排放,不問青紅皂白就關停化工企業,為保證安全就禁上安全保障度很高的化工項目,等等。這都不是科學的管理方法,與中央提倡的科學發展觀實際上是背道而馳的。
時代不同了,發展的思維不同了,發展的目標也不同了。過去不對的做法當然要改過來,但一旦矯枉過正,一旦簡單行事,帶來的不良后果恐怕會大于“矯枉”之前的結果。
文章來源:中國化工報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