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堿氯平衡發展有機氯化物刻不容緩
氯與堿的平衡是氯堿工業發展的關鍵。20世紀80年代,我國以堿定氯,通常把氯氣作為生產燒堿的副產品。到了20世紀90年代,由于氯產品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氯堿工業逐步發展為以氯定堿,燒堿逐漸被一些業內人士稱為副產品了。
氯產品的發展是今后氯堿工業所必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氯產品的開發與生產成為企業今后主要的效益增長點,也是氯堿生產中決定企業經濟效益和技術水平的最關鍵的因素之一,氯產品的生產與發展對氯堿行業的氯堿平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所謂氯產品通常分有機氯和無機氯。無機氯產品主要有液氯、鹽酸、氯化鋇、氯磺酸、漂粉精、次氯酸鈉、三氯化鐵、三氯化鋁等;有機氯產品主要有聚氯乙烯、甲烷氯化物、氯化苯、氯化石蠟和環氧氯乙烷、環氧氯丙烷、氯乙酸、氯丁橡膠、氯化芐、氯化聚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1,1,1-三氯乙烷、二氯乙烷、三聚氯氰、ADC發泡劑等。
從目前我國氯產品結構看,無機氯產品的耗氯量始終占據全部氯產品耗氯量的主導地位,約占耗氯總量的54%(包括鹽酸和其他無機氯化物)。其余46%用于生產有機氯化物(包括聚氯乙烯、氯乙酸和氯丁橡膠等)。生產聚氯乙烯耗氯量約占氯總消耗量的22%。這與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完全不同。美國1995年有機化學品的耗氯量占其整個氯產品耗氯量的76.6%,而無機氯產品僅占12.8%;西歐1995年有機氯產品的耗氯量占其整個氯產品耗氯量的84.1%,無機氯產品耗氯量占氯產品耗氯總量的9.6%;日本1995年有機氯產品耗氯量占整個氯產品耗氯量的55%,無機氯產品耗氯量占整個氯產品耗氯量的9.6%。我國的有機氯產品所占比例小,但需求不少,這幾年我國進口的有機氯產品占國內總用氯量的20%以上。
造成我國有機氯產品大量進口的主要原因在于國內原料路線及生產工藝落后,生產規模小,產品成本高和質量差,競爭不過進口產品。
耗氯精細化工產品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由于其技術開發周期長,科研投入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資金密集型行業。國外各大精細化工企業為了取得技術的壟斷和技術的領先,在科研的資金投入上一般占銷售收入的5%~10%。許多精細化工產品的技術和設備被世界少數幾家公司壟斷,在這些產品未進入衰退期前,一般只銷售產品,不會轉讓核心技術,比如市場前景看好的氯化聚氯乙烯產品,其生產技術被美、日、德等國的公司壟斷,并建立了完整的應用體系。而且高附加值的氯化聚丙烯、氯化橡膠等精細化工產品的核心技術也基本被壟斷。
在國內的企業中,以山東濰坊亞星集團發展氯化聚乙烯為例,在抓住機遇、買斷國外公司氯化聚乙烯生產技術以后,亞星以氯化聚乙烯為核心,通過不斷的技術開發,形成了具有企業核心技術的產品體系,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雖然許多精細化工產品在國內也能夠生產,但產量低、成本高、性能差,只能應用于低檔領域,其關鍵問題在于沒有掌握生產過程的關鍵技術,技術開發投人力度不夠。
所以發展有機氯化物產業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方面不能忽視國外的新技術發展狀況,同時還必須高度重視自身的技術開發。
文章來源:中國化工網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1034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