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我國石油石化工業發展迅速
過去的五年,中國石油石化業繼續快速發展,在世界石油石化業中的地位有了新的提升。2000-2004年間,中國石油產量從1.63億噸提高到1.75億噸,居世界第6位;天然氣產量從277億立方米增加到415億立方米,居世界第16位;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從2.77億噸/年增至約3.18億噸/年,居世界第2位;乙烯產能從445萬噸/年增至608萬噸/年,居世界第3位;合成樹脂產能從1152萬噸/年激增至1950萬噸/年,居世界第4位;合成纖維產能從 710萬噸/年猛增至1310萬噸/年,居世界第1位;合成橡膠產能從107萬噸/年增至139萬噸/年,居世界第4位。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石油消費量、合成樹脂消費量升至世界第2位,合纖和合成橡膠消費量躍居世界第1位。中國已躋身世界石油石化生產和消費大國行列。2005年我國乙烯產能、合成樹脂產能又有新的較大增加。
過去的五年,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和中國海油三大國有控股公司在90年代末大重組的基礎上先后成功實現了海外上市,全面融入了國際資本市場,并進一步推進了專業化重組,深化了各項改革,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中國石油石化業經受住了中國入世、國內市場擴大開放的考驗,在對外合資合作、實施“走出去”戰略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的進展。
五年來,中國石油石化工業加大了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力度,促進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和企業布局明顯改善,產品質量顯著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有了一定的提升。目前,中國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已基本形成立足國內、加快西部、深化東部、發展海域、探索新區的布局,并通過大力發展天然氣,不斷改善能源結構。煉油化工領域加快推行煉廠大型化和煉化一體化,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油品質量升級步伐明顯加快,目前正從歐Ⅱ向國Ⅲ排放標準前進。中國已基本形成了功能相對比較完善的原油儲運體系,陸上輸轉基本實現管道化,管道運輸比例已達到90%以上。成品油銷售網絡已初步形成。同時,隨著西氣東輸管線、忠武管線、陜京二線等一批天然氣管道工程的建成投產,中國天然氣骨干管網正在逐步形成。
經過“十五”的建設和發展,中國石油石化業從上游到下游,從科研到生產,從規模實力到效益,從體制到觀念,業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今后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石油石化業“十一五”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即將到來的“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執行黨的十六大作出的戰略部署的關鍵時期。我國石油石化業不僅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諸多嚴峻的挑戰。
當前,國際形勢總體平和、穩定,和平、發展、合作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世界經濟恢復增長,為全球石油石化工業提供了穩定的發展條件。預計2005-2010年,全球經濟將以年均2.8%-3.7%的速度增長,石油需求將以年均1.2%-1.7%的速度增長,2010年達到42.8億-44.2億噸;乙烯需求也仍將繼續保持年均4.5%的增長速度,2010年將達到1.33億噸,從而為全球石油石化工業提供了發展空間。
到2010年我國人均GDP將比2000年翻一番,單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可以預見,“十一五”期間,盡管國內石油石化產品需求增長的速度將可能略低于“十五”時期,但仍將保持穩步增長,同時對石油石化產品的質量、品種等將提出更多和更高的要求。預計2010年我國汽、煤、柴三大類成品油需求將從2005年的1.68億噸增至2.2億噸,乙烯當量需求從2005年的1870萬噸增至2400萬噸,乙烯下游產品將向多樣化、高附加值、高性能化方向發展,為我國石油石化工業的發展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十一五”期間我國石油石化業面臨的諸多挑戰:
一是在國際油價高位震蕩的情況下,國內現行的成品油和天然氣定價機制仍將使煉油和石化工業面臨成本上升、經營風險加大的壓力。
二是隨著我國入世后過渡期的結束,特別是2006年12月國內成品油批發市場的放開,國內石油石化產品市場化進程加快,市場主體和投資主體將多元化,來自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競爭以及國內同業間的競爭將比“十五”期間更為激烈。
三是資源瓶頸制約將進一步加劇,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提高,這不僅表現在原油上,而且開始反映到化工輕油上。
四是中國石油石化業為要由大走強、提高國際競爭力,加快自主技術創新的壓力加大。
五是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展清潔化生產和生產清潔產品,實現與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的壓力和緊迫性加大,要求提高。
“十—五”實現有效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對策
我們認為,“十一五”期間我國石油石化行業實現科學、有效、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思路是:把握重要機遇期,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依靠技術創新,把提高國際競爭能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環保水平貫穿于發展的全過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與利用,實現石油石化行業的由大走強。
一、提高國際競爭力,積極應對高油價和市場化競爭。
國內石化業應繼續堅持走降本增效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把提升國際競爭力貫穿于提高煉油和化工生產能力的全過程,積極應對高油價下的激烈競爭,并要實現與區域經濟和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
一是要加強戰略布局調整,優化投資結構,重點在資源豐富和市場需求旺盛的地區,盡可能立足現有企業改擴建,進一步建設若干個千萬噸級煉油企業和百萬噸級乙烯的煉化一體化基地,形成環渤海灣、環杭州灣、珠江三角洲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煉化企業群,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以應對外來競爭,并實現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是要調整裝置結構和產品結構,適應資源結構和市場需求變化的需要。提高煉廠加工不同原油(包括含硫原油及重質劣質原油)的適應能力,優化工藝組合,不斷滿足油品質量升級的新要求。調整產品結構,煉油不僅要滿足清潔運輸燃料生產,同時要經濟地多產化工用原料。化工要在三大合成材料繼續鞏固通用產品市場占有率的同時,提高專用樹脂產品、差別化纖維特別是功能化纖維和產業化纖維及橡膠新品種牌號的市場占有率,開發和增加高附加值和高性能產品的生產,以滿足相關行業的發展需要。
三是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大力開發核心技術、專有技術和優勢產品,尤其要提高自主技術創新能力,為提高國際競爭力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要按照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方針,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把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與信息化相結合,全面提升經營管理水平。
二、提高資源獲取能力,有效解決資源瓶頸制約
本著多元化、全球化的原則,在立足國內、努力保持國內油氣產量穩步增長的同時,積極推進國際合作,實現資源全球化、來源多元化和品種多樣化,關注替代能源的開發利用和技術積累,提高資源的獲取能力,夯實發展基礎。
一是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繼續加強國內陸上和海上油氣的勘探開發,延緩老油田遞減,增加新的儲量區。
二是大力推進“走出去”戰略,加快海外油氣勘探開發步伐,采用風險勘探、購買儲量、合資合作、參股控股、公司并購等多種方式,加強與國際石油公司的互利互惠合作,積極融入國際油氣資源市場。
三是加快建立全球化的原油供應體系,擴大原油貿易,實現原油來源、品種、貿易方式、貿易渠道的多元化,規避石油市場風險。
四是加快建設與煉化企業發展相適應的儲運設施,形成資源點到加工點相協調的儲運體系,確保原油的安全、穩定供應。
五是積極穩妥地開發利用替代能源和非常規能源,搞好相關技術積累。
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建設節約型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石油石化企業不僅是能源資源的生產者,也是能源資源的消耗者,應牢固樹立節約優先、效率為本的觀念,大力推進節油、節水、節能、節地、節材,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要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做到資源與裝置構成相匹配;繼續發展深度加工,充分挖掘資源潛力;堅持油化一體化,提高資源的使用價值;加強區域資源優化,不斷完善原油、成品油、化工原料等產品鏈的整體資源優化;大力開發和應用各種節能技術,搞好資源綜合利用,降低石油石化行業自身的能源消耗和加工損耗。
四、加大環境控制和治理力度,實現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內外對石油石化產品質量和生產過程清潔化的要求日益提高,國內成品油質量升級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中心城市的環保要求日趨提高,“十一五”期間這一趨勢將愈加明顯。這要求國內石油石化企業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重視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要大力開發并積極采用清潔生產工藝,開發和應用環保新技術,實現從原料供應、生產加工到終端消費的全程清潔化,增產清潔燃料和“綠色”石化產品;搞好末端治理,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強廢物回收和循環利用,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尤其是要重視污水處理和廢水回用;結合結構調整,徹底關停“三廢”排放量大、污染嚴重的生產裝置或企業,實現石油石化行業、與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1034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